20090417
《我的十年書單》
不是說其他書不好看,也可能因為其他書太好看,所以遲遲未清理這張清單。這只是本清單的第一部份,涵蓋部份我認為必須一看(至少看一次)的書籍。但由於種種原因,諸如時間、金錢、空間上的限制而未能實現。希望,在可見的將來,可以一口氣把它們看完。
電腦科學
書名:The Emperor's New Mind
作者:Roger Penrose
為何想看:二十世紀科普中的巨著。涵蓋電腦科學、思維、數學及物理。作者用近 600 頁的篇幅去解釋為何我們不能真正了解人是如何思考的。內容廣博,推導嚴謹,是我看過各類關於杜林機( Turing Machine)、計算理論(Computation Theory)、複數(Complex Number)、碎形(Fractal) 中最精彩的一部,關於人工智能的一本巨著。
書名: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mputation
作者:Michael Sipser
為何想看:計算理論(Computation Theory)的入門書。雖說入門,但內容涵蓋多個重要題目,包括有限狀態自動機(Finite Automata)、杜林機、P / NP 難題、複雜性(Complexity)等等及其相關問題的嚴謹証明。作者序中有一小段發人深省的說話:
Computer technology changes quickly. Specific technical knowledge, though useful today, becomes outdated in just a few years. Consider instead the abilities to think, to express yourself clearly and precisely, to solve problems, and to know when you haven't solved a problem. These abilities have lasting values. Studying theory trains you in these areas.
物理學
書名: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
作者:Richard P. Feynman (1918 - 1988)
為何想看:被籲為講解相對論比愛因斯坦還要好的物理學家。此書是作者把60年代在加州理工學院的講課內容輯錄成書的傑作,花名紅皮書的『費曼物理學講義』在出版40年後仍被世界各地研究物理的人不停參巧及引用。1948年費曼提出『路徑積分』(Path Integral) 方法以解決量子電動力學的問題。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
書名:The Principles of Quantum Mechanics
作者:Paul Dirac (1902 - 1984)
為何想看:偉大的狄拉克(Paul Dirac),量子力學的開山祖師之一,曾是劍橋大學『盧卡遜數學教授』(此職位現為霍金(Stephen Hawking)擔任),其科學上的哲學為:"Physical laws should have mathematical beauty and simplicity." 此書於1930年出版,引入後來被廣泛應用的 Delta 函數及bra-ket 符號。狄拉克預言正電子(positron)的存在,後於1932年被証實。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Amazon 網站上其中一位給此書 5 星的書評:
"Dirac's masterpiece surely needs no reviews, but I dare to write one for younger people. This is it! The first chapter alone would be worth of the price. Wonderful insights, not to be found anywhere else, in almost every page. Supremely elegant, yet natural and self-contained. The whole way of writing physics was transformed by this gem of a book. Learn, at Chapter V, what led Feynman to his vers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Schwinger started here too (at fourteen!). Unparalleled."
數學
書名:A Course of Pure Mathematics
作者:G. H. Hardy (1877 - 1947)
為何想看:1908年,劍橋大學數學家Hardy 為改革英國的數學教學方法而寫成的書,被籲為數學分析(Mathematical Analysis) 及微積分的入門經典巨著。雖說入門,但Hardy當年寫此書時是有意為尖子而設,故書中附有大量非常困難的題目。作者序中有以下一段:
"This book has been designed primarily for the use of first year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ies whose abilities reach or approach something like what is usually described as 'scholarship standard'. I hope that it may be useful to other classes of readers, but it is this class whose wants I have considered first. It is in any case a book for mathematicians: I have nowhere made any attempt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of engineering or indeed any class of students whose interests are not primarily mathematical."
2008年,此書出版了百周年記念版,是為第10版。
書名: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作者:John von Neumann (1903 - 1957), Oscar Morgenstern (1902 - 1977)
為何想看:數學家 Neumann 和經濟學家 Morgenstern 於1944年的巨著,首次將博弈論(Game Theory)數學化,被視為博弈論作為一門有系統科學的鼻祖。書中詳述多種博弈背後的理論,包括2-person、3-person、zero-sum、non-zero-sum 等等。Amazon 上的 5 星書評:
"You basically have to be a mathematician to get full value from this book. This book is absolutely full of equations and complex proofs. For a beginner with little math, I'd recommend Game Theory by Morton Davis, or for someone with some university math I'd recommend Games and Decisions by Luce and Raiffa. However, if your math is good, you might as well go straight to this book, which started the whole field of game theory."
此書的60周年記念版於2004年出版。
20081104
通渠佬與 IT 人
以下文章轉載自討論區,雖然言論未免過激,但又真係幾好笑喎!
**********************************************************
通渠與 IT
今日在做 IT 資訊科技,幾乎成為了一種負擔,因為姨媽姑姐三姑六婆叔伯世姪人人都要上網,於是識 IT 的你,就變成一種原罪,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償還的罪。以前常聽 IT 界的朋友說:「再過幾年,人人都上網,在新的時代,做呢行一定好景啦!」--結果剛好相反,近年從事 IT 界的專才,幾乎人人都急著跳船跳槽,甚至平日要扮 IT 盲,以免受到親朋戚友無止境的壓迫與詛咒。
IT 界之內包萬有,有人寫程式,有人畫圖像,有人做設計,有人搞網絡--當然,最基本的 Wintel 系統,多少都會懂得使用,可是表面易用的背後,卻有很多麻煩鎖碎的事情,需要熟習與思考,遇著既懶、鈍又或者先天缺乏機械觸角的朋友,就立即膠到冇朋友。
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一般人既不肯學原理,又不肯花功夫自己試,卻要求多而手法不乾淨,必須的保養、維護的工作都不做,結果電腦長期七勞八傷,就正如不停把 M 巾與各種垃圾塞入馬桶,終有一天一定令馬桶閉塞,於是大嘆一聲:「好嬲呀!部電腦又唔聽話呀!」
當然了,咁用機就自然會唔聽話了,可是問題就來了,壞了電腦要怎樣處理呢?這時三姑六婆姨媽姑姐叔伯世姪兄弟等鄉親父老,就會諗起阿三姑媽的四叔婆的五外孫的朋友的朋友,其實係讀 IT 的(對,讀 IT 同修理電腦有咩關係呢?),所以要他幫手修理。
讀 IT 和修理電腦的關係,就正如治理江河的水利專家,與通渠佬的關係--廁所水同黃河,大家的水都係黃啡色的,因此電腦壞了,就要找大學讀 IT 的人去修理了,這就是一般人的邏輯。
可是做「通渠佬」,畢竟比「IT 人」好,通渠通常很暢快,雖然臭一點,但最起碼立竿見影,通就通,唔通就唔通,一兩個鐘就可以走人;另一方面,朋友們總不好意思叫你免費通渠,也不會在通渠失敗之時,叫你拆了馬桶回家再慢慢通--眼不見為乾淨,你在家修理三十個鐘,對方隨時連一句有誠意的「多謝哂」都沒有,反過來再遇到問題,立即又詛咒你:「乜果個大學讀電腦的友仔咁渣o架,呢頭修理完果頭又壞!」即使通渠不久後又爆屎渠,大家都會怪罪於亂拋垃圾的人,至多都是怪罪於馬桶,而不會怪罪於那個不幸的通渠佬。
於是乎醒水的,為求自保的,有其他出路的,都盡量詐傻走人;餘下忠直的一群,就變相承擔了更多的義務,承受更多的「任務」,天天從「大禹治水」的理論之中,演化出實地表演疏通坑渠水的絕技!當中有比較純真而忠直的男士,被封為「毒男」--因為純情的他們,常被身邊的女同學、女同事、女性友人等等,當作免費的苦力,美其名為「觀音兵」,實為「無償通渠佬」,除了心理另類或變態者之外,很少人能夠從中得到幾多樂趣。
其實通渠佬真的好做過 IT,至少馬桶的故障率較低,朋友也不好意思把你四圍「推介」或者「出賣」,叫你去長期做無償的免費勞工;而解決方法只得一個,應該把「電腦醫生」或「電腦維修員」或「電腦坑渠佬」的工作,改為有如醫生、律師等專業的「時薪制」,要應付那些千奇百怪麻煩的繁瑣事務與查詢的時候,合理地按時收費,而不是今日的「老奉制度」,於是識的要扮唔識,要由一些唔識的去扮識,結果兩敗俱傷。
當然,以上的一廂情願的建議,係永遠冇可能發生的--點解?因為市場被人性的「極品硬膠」扭曲了,當明明沒有 supply,demand 高居不下之時,可是絕大多數人仍然覺得呢件貨唔值錢,死都要覺得用一蚊可以買到一個飯盒,於是大家就只去供應假飯盒,而最過癮的,係買主膠到連貨都唔識分,明明食緊紙,卻以為食緊飯,食極都唔飽的結果,都只係識買多幾盒來食,然後大鬧:「點解食極都唔飽的?」
點解?因為這叫瘋子市場--任何常理都不適用的地方,而無論任何「干預」,亦一樣都無法挽救的「真心膠」。
****************************************************************
我的見解:
『一個讀 IT 的人點解又一定要識整電腦呢?』
邏輯上,這個問題相當於:一個學駕駛的人,學成了,車牌也考過了,是合格的司機。一天,他的車子壞了,但他不懂如何修理。於是,他發個輪,叫了拖車拖回去,慢慢修理,然後他付錢。
對於這種情況,無論是否大學修讀 IT 的,都會絕對認同其合理性。還會說:那有什麼希奇?背後的邏輯是:一個懂得駕駛的人,並不一定懂得修理汽車。但原來,這個邏輯的背後,是有一個比較高層次的、約定俗成的道理:在這個社會上,駕駛技術和修理汽車(即機械)技術是完全分開的兩種技術,它們是分工的。這是一種對常識的認知。
問題來了,在社會上,竟然普遍地認為,在大學裡讀 IT 的人,就必然懂得修理電腦 (而且修不好可能還會被人 X 呢!)
這是一種誤解,是認知上的錯誤。
只要大家登入各大學的網頁,然後翻查一下電腦學系所提供的課程,不難發現,當中根本沒有專門教人維修電腦的課程。這意味著,大學的電腦課程並非是要訓練出一位電腦維修員 ── 無論你是否認同。
可是專門教人維修電腦的課程,在坊間卻比比皆是。
當然,久病能醫,揸得車多,都會識少少汽車維修的原理。同樣, IT 人因為每天都接觸電腦,多多少少也會懂一點維修保養的技巧。可是,他或她是沒有義務在事發現場做一個 『IT 神』的。意思是 IT 人並非大家心目中的萬能老官,他 \ 她只是一個人,不是神,沒有必要在你所期望的時限之內完成解決千奇百怪問題的任務的。
IT 裡面的知識,是分得很仔細的,而且是驚人地仔細。一個程式員的 programming skill 可能非常了得,但他 \ 她對維修電腦卻未必是專家;同樣一個攪 computer graphics 的人也並不一定是攪 infrastructure、Wintel server 或 Lotus Notes clustering 的箇中高手。
當然,明係識而扮唔識,而問題又屬於其份內事的話,那此人當真抵打!
至於有 IT 人要被人要求去修理影印機或冷氣機,那更是天大笑話!
**********************************************************
通渠與 IT
今日在做 IT 資訊科技,幾乎成為了一種負擔,因為姨媽姑姐三姑六婆叔伯世姪人人都要上網,於是識 IT 的你,就變成一種原罪,要時時刻刻分分秒秒償還的罪。以前常聽 IT 界的朋友說:「再過幾年,人人都上網,在新的時代,做呢行一定好景啦!」--結果剛好相反,近年從事 IT 界的專才,幾乎人人都急著跳船跳槽,甚至平日要扮 IT 盲,以免受到親朋戚友無止境的壓迫與詛咒。
IT 界之內包萬有,有人寫程式,有人畫圖像,有人做設計,有人搞網絡--當然,最基本的 Wintel 系統,多少都會懂得使用,可是表面易用的背後,卻有很多麻煩鎖碎的事情,需要熟習與思考,遇著既懶、鈍又或者先天缺乏機械觸角的朋友,就立即膠到冇朋友。
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一般人既不肯學原理,又不肯花功夫自己試,卻要求多而手法不乾淨,必須的保養、維護的工作都不做,結果電腦長期七勞八傷,就正如不停把 M 巾與各種垃圾塞入馬桶,終有一天一定令馬桶閉塞,於是大嘆一聲:「好嬲呀!部電腦又唔聽話呀!」
當然了,咁用機就自然會唔聽話了,可是問題就來了,壞了電腦要怎樣處理呢?這時三姑六婆姨媽姑姐叔伯世姪兄弟等鄉親父老,就會諗起阿三姑媽的四叔婆的五外孫的朋友的朋友,其實係讀 IT 的(對,讀 IT 同修理電腦有咩關係呢?),所以要他幫手修理。
讀 IT 和修理電腦的關係,就正如治理江河的水利專家,與通渠佬的關係--廁所水同黃河,大家的水都係黃啡色的,因此電腦壞了,就要找大學讀 IT 的人去修理了,這就是一般人的邏輯。
可是做「通渠佬」,畢竟比「IT 人」好,通渠通常很暢快,雖然臭一點,但最起碼立竿見影,通就通,唔通就唔通,一兩個鐘就可以走人;另一方面,朋友們總不好意思叫你免費通渠,也不會在通渠失敗之時,叫你拆了馬桶回家再慢慢通--眼不見為乾淨,你在家修理三十個鐘,對方隨時連一句有誠意的「多謝哂」都沒有,反過來再遇到問題,立即又詛咒你:「乜果個大學讀電腦的友仔咁渣o架,呢頭修理完果頭又壞!」即使通渠不久後又爆屎渠,大家都會怪罪於亂拋垃圾的人,至多都是怪罪於馬桶,而不會怪罪於那個不幸的通渠佬。
於是乎醒水的,為求自保的,有其他出路的,都盡量詐傻走人;餘下忠直的一群,就變相承擔了更多的義務,承受更多的「任務」,天天從「大禹治水」的理論之中,演化出實地表演疏通坑渠水的絕技!當中有比較純真而忠直的男士,被封為「毒男」--因為純情的他們,常被身邊的女同學、女同事、女性友人等等,當作免費的苦力,美其名為「觀音兵」,實為「無償通渠佬」,除了心理另類或變態者之外,很少人能夠從中得到幾多樂趣。
其實通渠佬真的好做過 IT,至少馬桶的故障率較低,朋友也不好意思把你四圍「推介」或者「出賣」,叫你去長期做無償的免費勞工;而解決方法只得一個,應該把「電腦醫生」或「電腦維修員」或「電腦坑渠佬」的工作,改為有如醫生、律師等專業的「時薪制」,要應付那些千奇百怪麻煩的繁瑣事務與查詢的時候,合理地按時收費,而不是今日的「老奉制度」,於是識的要扮唔識,要由一些唔識的去扮識,結果兩敗俱傷。
當然,以上的一廂情願的建議,係永遠冇可能發生的--點解?因為市場被人性的「極品硬膠」扭曲了,當明明沒有 supply,demand 高居不下之時,可是絕大多數人仍然覺得呢件貨唔值錢,死都要覺得用一蚊可以買到一個飯盒,於是大家就只去供應假飯盒,而最過癮的,係買主膠到連貨都唔識分,明明食緊紙,卻以為食緊飯,食極都唔飽的結果,都只係識買多幾盒來食,然後大鬧:「點解食極都唔飽的?」
點解?因為這叫瘋子市場--任何常理都不適用的地方,而無論任何「干預」,亦一樣都無法挽救的「真心膠」。
****************************************************************
我的見解:
『一個讀 IT 的人點解又一定要識整電腦呢?』
邏輯上,這個問題相當於:一個學駕駛的人,學成了,車牌也考過了,是合格的司機。一天,他的車子壞了,但他不懂如何修理。於是,他發個輪,叫了拖車拖回去,慢慢修理,然後他付錢。
對於這種情況,無論是否大學修讀 IT 的,都會絕對認同其合理性。還會說:那有什麼希奇?背後的邏輯是:一個懂得駕駛的人,並不一定懂得修理汽車。但原來,這個邏輯的背後,是有一個比較高層次的、約定俗成的道理:在這個社會上,駕駛技術和修理汽車(即機械)技術是完全分開的兩種技術,它們是分工的。這是一種對常識的認知。
問題來了,在社會上,竟然普遍地認為,在大學裡讀 IT 的人,就必然懂得修理電腦 (而且修不好可能還會被人 X 呢!)
這是一種誤解,是認知上的錯誤。
只要大家登入各大學的網頁,然後翻查一下電腦學系所提供的課程,不難發現,當中根本沒有專門教人維修電腦的課程。這意味著,大學的電腦課程並非是要訓練出一位電腦維修員 ── 無論你是否認同。
可是專門教人維修電腦的課程,在坊間卻比比皆是。
當然,久病能醫,揸得車多,都會識少少汽車維修的原理。同樣, IT 人因為每天都接觸電腦,多多少少也會懂一點維修保養的技巧。可是,他或她是沒有義務在事發現場做一個 『IT 神』的。意思是 IT 人並非大家心目中的萬能老官,他 \ 她只是一個人,不是神,沒有必要在你所期望的時限之內完成解決千奇百怪問題的任務的。
IT 裡面的知識,是分得很仔細的,而且是驚人地仔細。一個程式員的 programming skill 可能非常了得,但他 \ 她對維修電腦卻未必是專家;同樣一個攪 computer graphics 的人也並不一定是攪 infrastructure、Wintel server 或 Lotus Notes clustering 的箇中高手。
當然,明係識而扮唔識,而問題又屬於其份內事的話,那此人當真抵打!
至於有 IT 人要被人要求去修理影印機或冷氣機,那更是天大笑話!
20081006
何謂明、清時代之『大學士』?
有位舊同學,不知何故,很喜歡用電郵廣發言論,討論時事。惟他不喜寫 blog,亦非 facebook 之常客。是故大小 topic,個人意見,均以大量電郵發出。其數量之多,幾近逼人將之視為垃圾電郵而後快。
其實很多朋友的電郵,也不乏提供新知識的機會。是故我也不厭其煩,續一而拜讀之。惟其錯字之多,觀點之謬誤,實在到達令人發笑之地步。而且混淆視聽,比太陽報之社論有過之而無不及。
且節錄如下:
**********************************************
主旨:The secrets of the MBAs and Ph.Ds
在西方, 眾 MBA 們常常自垮道 , 我們只是 「胃口奔馳」 的一族, 再問下去他們只好回答 "Mandatory Bread Addicts".因他們多年來多已男性為主。
若論女性的 MBA 們, 他們多以 "Married. But available!" 來形容自己的處境, 過中原因是女性在工作方面多把 “吸引力” 也計算在內,要表達自己有要好的男朋友或大好家庭之餘, 也能鞠躬盡悴。
再論 Ph.Ds, 在我國遠古時代多稱為 「大學士」, 是皇帝身邊的紅人,以食客身份自居。 現代譯作 「博士生」, 多是 「懷材不遇」, 生活閣據!
**********************************************
頭兩段是過氣笑話,有錯字而且文理不通,大可不必理會。但最後一段『論 Ph.Ds』則實在錯得離譜。什麼 Ph.D 多稱為『大學士』、『以食客身份自居』、現代譯作『博士生』、多是『懷材不遇』云云。
比胡扯更胡扯。
由於有感於他對中國歷史一竅不通,更不值其胡說八道而教壞人(電郵是廣發,受者眾多),是故馬上尋找詳盡而可信的資料,供諸同好,以正視聽。
其實當時的大學士並非等於現在的大學教授,更非現代的 Ph.D,乃係官名,且有一定實權。
唐代有宏文館學士、集賢院學士,為掌文學著作之官,嘗以宰相兼領、知館、院事,稱大學士。宋沿襲之,對學士中資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西元1382年)廢丞相及中書省,十五年仿宋制設大學士,以為皇帝顧問。
成祖即位後,以侍講、侍讀學士等翰林官參預機務,入內閣,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條奏章,商承政務,其本身官階在尚書、侍郎下,但實權甚重。稍後,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於一品,位望益尊,乃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清代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作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無定員;清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可見『大學士』並非現今之博士生或大學教授,而是官銜。而自明朝起更被加官至一品,故什麼『懷才不遇』、『以食客身份自居』云云,簡直胡說八道。
其他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5%AD%A6%E5%A3%AB&variant=zh-hk
其實很多朋友的電郵,也不乏提供新知識的機會。是故我也不厭其煩,續一而拜讀之。惟其錯字之多,觀點之謬誤,實在到達令人發笑之地步。而且混淆視聽,比太陽報之社論有過之而無不及。
且節錄如下:
**********************************************
主旨:The secrets of the MBAs and Ph.Ds
在西方, 眾 MBA 們常常自垮道 , 我們只是 「胃口奔馳」 的一族, 再問下去他們只好回答 "Mandatory Bread Addicts".因他們多年來多已男性為主。
若論女性的 MBA 們, 他們多以 "Married. But available!" 來形容自己的處境, 過中原因是女性在工作方面多把 “吸引力” 也計算在內,要表達自己有要好的男朋友或大好家庭之餘, 也能鞠躬盡悴。
再論 Ph.Ds, 在我國遠古時代多稱為 「大學士」, 是皇帝身邊的紅人,以食客身份自居。 現代譯作 「博士生」, 多是 「懷材不遇」, 生活閣據!
**********************************************
頭兩段是過氣笑話,有錯字而且文理不通,大可不必理會。但最後一段『論 Ph.Ds』則實在錯得離譜。什麼 Ph.D 多稱為『大學士』、『以食客身份自居』、現代譯作『博士生』、多是『懷材不遇』云云。
比胡扯更胡扯。
由於有感於他對中國歷史一竅不通,更不值其胡說八道而教壞人(電郵是廣發,受者眾多),是故馬上尋找詳盡而可信的資料,供諸同好,以正視聽。
其實當時的大學士並非等於現在的大學教授,更非現代的 Ph.D,乃係官名,且有一定實權。
唐代有宏文館學士、集賢院學士,為掌文學著作之官,嘗以宰相兼領、知館、院事,稱大學士。宋沿襲之,對學士中資望特高者,加『大』字。及明洪武十三年(西元1382年)廢丞相及中書省,十五年仿宋制設大學士,以為皇帝顧問。
成祖即位後,以侍講、侍讀學士等翰林官參預機務,入內閣,至明中葉,遂以大學士為內閣長官,替皇帝起草詔令,批條奏章,商承政務,其本身官階在尚書、侍郎下,但實權甚重。稍後,以尚書、侍郎入閣辦事,兼大學士,加官至於一品,位望益尊,乃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清代設立軍機處,大學士職權為軍機大臣所代替,其稱僅作為榮銜,授予軍機大臣及內外各官資望特高者,為正一品。大學士皆以殿閣名入銜,明有中極、建極、文華、武英等殿和文淵閣、東閣大學士,並正五品,無定員;清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以後,大學士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入銜,滿、漢各二人;協辦大學士滿、漢各一人。均為文臣最高官位,漢人一般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
可見『大學士』並非現今之博士生或大學教授,而是官銜。而自明朝起更被加官至一品,故什麼『懷才不遇』、『以食客身份自居』云云,簡直胡說八道。
其他參考: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4%A7%E5%AD%A6%E5%A3%AB&variant=zh-hk
20080916
Mamma Mia! - 極度懷舊‧不忘反智
很久沒有看不需要太用腦的電影,此言並無貶意,反而想推介給大家,如果想開懷兩小時,看一套無論朋友情侶一家大細也受落的電影,看吧。
Official web site 裡開宗明義,說明此片是 inspired by Abba's song,當然入場前單憑電影海報已經略知一二。但我沒有做什麼 research,並不知道背景是希臘的某某島 (其名字聞所未聞)。其實愈看愈覺得那個島太 raw,而且可能影片想刻意營造一種遊客多,島民少的渡假天堂感覺,反而覺得很不希臘,卻有種聯合國的意味。雖然片中已故意擺放一大堆做家務的希臘師奶,又有一個帶帽的希臘漁夫阿伯,但反倒覺有點堆砌了。
故事出奇地簡單:三個大男人千里迢迢去到希臘某小島,參加一個少女的婚禮,少女的媽媽卻是三男的舊情人。於是便起了『誰是生父』的疑雲。
全片劇情簡單,大多描寫 Meryl Streep 和她兩個死黨的搞笑場面,歌舞連場再加上處境喜劇的炮製手法,令一眾 Abba 迷聽出耳油之餘,個別場面也賞心悅目。我不是 70 年代的英文歌迷,卻因為家中也有隻 Super Trooper CD 而對片中的金曲耳熟能詳。
金曲以外,那些歌舞場面實在令人很易想起周星馳的少林足球,又或者很久已前的 "Jesus Christ Super Star"。
到中段赫然醒悟,為何片中的背景要是一個山卡拉小島,否則,『生父疑雲』便不能順理成章了。
在城市,大不了去驗 DNA 吧,煩什麼?
20080902
真‧Advanced Calculus - Woods

《Surely you're joking Mr. Feynman!》一書裡有以下的描述:
『我始終沒有學會的是“圍道積分(contour integration)”。
高中物理老師貝德先生給過我一本書,我會的所有積分方法,都是從這本書裏學到的。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下課之後,他叫我留下。“費曼”,他說,“你上課時話太多了,聲音又太大。我知道你覺得這些課太沉悶,現在我給你這本書。以後你坐到後面角落去好好讀這本書,等你全弄懂了之後,我才准你講話。”
於是每到上物理課時,不管老師教的是帕斯卡定律或是別的什麼,我都一概不理。我坐在教室的角落,念伍茲(woods)著的這本《高等微積分學》。貝德知道我念過一點《實用微積分》,因此他給我這本真正的大部頭著作——給大學二三年級學生念的教材。書內有傅立葉級數、貝塞爾函數、行列式、橢圓函數——各種我前所未知的奇妙東西。
那本書還教你如何對積分符號內的參數求微分。後來我發現,一般大學課程並不怎麼教這個技巧,但我掌握了它的用法,往後還一再地用到它。因此,靠著自修那本書,我做積分的方法往往與眾不同。
結果經常發生的是,我在麻省理工或普林斯頓的朋友被某些積分難住,原因卻是他們從學校學來的標準方法不管用。
如果那是圍道積分或級數展開,他們都懂得怎麼把答案找出;現在他們卻碰壁了。這時我便使出“積分符號內取微分”的方法——這是因為我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工具箱。當其他人用光了他們的工具,還沒法找到解答時,便把問題交給我了!』
正,一定要找這本“Advanced Calculus”出來,看看到底有多利害。
結果,我翻遍了幾間大學的圖書館在線書目,也找它不到。連經常流連的理大拉記,也沒有它的蹤跡。
最後,終於在城大圖書館目錄裡找到它:
Author - Woods, Frederick S. (Frederick Shenstone), 1864-
Title - Advanced calculus : a course arrang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of applied mathematics / by Frederick S. Woods.
Publisher - Boston : Ginn, c1934.
Edition - New ed.
一本古書,而且,無論何時查目錄,都是 always available 的。
雖然找不到 1926 年的第一版,但這本 1934 年版已是夠老的了,應該和第一版相差無幾。
有一天,因工作關係,有機會可進入城大圖書館 ......
順著 QA303.W885 1934 的號碼,在『數學』一欄的書架邊上走,走到幾近窗口的地方,終於見到這本傳說中的奇書。
深啡色的封面,沒有任何設計,只有“Advanced Calculus”和作者名幾個大字,很典型的二三十年代教科書的風格。
伸手慢慢地、慢慢地把它拿出來,幾十年的舊書,生怕一下子不慎,把它弄得甩皮甩骨。
小心地把它輕放在書桌上,輕輕的翻開來,撲鼻的一陣舊書味。正文前的第一頁,用鉛筆寫了幾個英文字。
城大不過二十幾年,70 年代或以前的書理應絕無僅有。正納悶間,細心一看那幾行退了色的鉛筆字:“Donated by Ms Maria, 1934”。
由於沒有太多時間,惟有只翻到“Differentiation under the integral sign”那一章,看個飽。
雖然跑到城大之前,早已在維基百科上看過這個 topic,但看真書的時候,還是有種不可言喻的滿足感,就像看到大師的真跡似的。
不要小看這本古董書,在網上買二手,最平的賣價也要港幣七百多元!
20080821
統計力學 (Statistical Mechanics)
終於在還書期限之前,讀完這本 Statisical Mechanics 的頭 5 個 chapter,也是我最想知道的部份。其實全書總共有 13 個 chapter,5 個 appendix。但對於我這種物理學的門外漢,看懂了開頭的部份已經非常滿足。
一向有個帶著書本四處去的習慣,也習慣毫無顧忌地在飲茶食飯的地方,趁著飯菜還未到的時候,拿出來消磨時間,頂頂癮。
帶著這本書,會引起很多奇怪的問題。例如有人會問我為何如此勤力,是否臨近考試 (大概因為很少人會在無聊時看這些很深、很技術性的書)?又有人問過為何『統計』裡面會有『力學』?更有人因為只看到書名的頭一個字是“Statistics”而誤以為是本關於統計學的數學書。
『統計力學』是物理學的分枝,專門利用統計和或然率的方法去研究物質在很大數量時的運動,即它們的力學。例如,一個樽裡面的氣體,是由天文數字的氣體粒子組成,各有各的運動方向,速度和能量都各不相同。但把這些合起來,卻又可以解釋這堆粒子的能量分佈。
至於為何要用上統計?打個比喻:香港有 700 萬人,要調查某電視節目的收視率,總不成要訪問全港 700 萬人吧?抽樣訪問1000人之後,用統計將結果推展至 700 萬人便知收視率了。
原來一堆氣體可以有很多個能階 (energy level),而並不是所有粒子都是位於同一個能階的,他們有一個分佈,找出他們的分怖情況,就能夠解釋很多宏觀世界的現象。諸如半導體和雷射等等的裝置,其基本原理,都是基於書裡面說的,著名的『費米─狄拉克統計』(Fermi-Dirac Statistics)。
事情是這樣的:剛剛完成的 Master 課程裡面,有一科是 Optoelectonics,專講 Laser 的原理和應用。負責講課的 Professor Surya 在課程開始的頭幾課時,講解了一些學 Laser 之前必須要知的物理學知識,其中一些便是 Fermi Energy 和 Fermi Distribution Function:
由於時間關係,而且當中也涉及到量子力學,Prof. Surya 根本無法慢慢解釋這條著明公式的來龍去脈。
好奇的我,下課後當然按捺不住,直奔圖書館,翻了一遍,結果找來這本統計力學的入門書。翻到 chapter 5,終於找到這條公式的出處。
可是要理解它,就必須看完這 5 個 chapter,以功課和工作的繁重,根本沒可能。到今年整個課程完結之後,終於可以一口氣看完它,很滿足。
Fermi 和 Dirac 都是物理學的巨人。Enrico Fermi 更被籲為是現代物理學的最後一位通才,而 Paul Dirac 便是量子力學 (Quantum Mechanics) 和量子電動力學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的開山祖師。
新 Banner 與貓豬
新 banner 花了半小時找素材(全都是自己拍的照片)、design和用 PS 合成。對創作來說,算是很快的了。
不是最理想的效果,因我其實很想要一種籃籃黑黑而又 dark dark 地的氣氛,以配合全黑的背景。始終覺得低調的影像,比較耐看。
所以我經常對人說我不懂拍彩色照片,可對方還哈哈大笑。
可知要拍張有看頭的彩色照片,實在極難。
Banner 的左方是貓豬,雖然已遠我們而去,但作為牠人類的朋友,很想留個影像,作個紀念。
在電腦裡有很多牠的舊照,找了張最帥氣的,放在 banner 上。
安息吧,老友。
有時會想:快餐店沒了貓豬,很不習慣。一間鋪總要有隻貓,能否找個接班人?
不是最理想的效果,因我其實很想要一種籃籃黑黑而又 dark dark 地的氣氛,以配合全黑的背景。始終覺得低調的影像,比較耐看。
所以我經常對人說我不懂拍彩色照片,可對方還哈哈大笑。
可知要拍張有看頭的彩色照片,實在極難。
Banner 的左方是貓豬,雖然已遠我們而去,但作為牠人類的朋友,很想留個影像,作個紀念。
在電腦裡有很多牠的舊照,找了張最帥氣的,放在 banner 上。
安息吧,老友。
有時會想:快餐店沒了貓豬,很不習慣。一間鋪總要有隻貓,能否找個接班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