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30

別而不告:皇后碼頭的最後一面


明天便要拆皇后碼頭了!

不會罷?政府真的一意孤行,冇計傾?

拿著相機,穿過大會堂低坐,遠遠便看到沸騰的市民包圍著皇后碼頭。

這是我繼 03 年 7.1 大遊行之後,另一個能參與其盛的震撼場面。被布條和橫額包裹著的『皇后』,卻包不住裡面的忿怒。適逢高官林鄭月娥出現,但僵持的氣氛卻有升無跌。林拒接保育人仕的『血書』之後,喝倒采之聲此起彼落。林惟有在警察護送之下,急步離場。

正當她朝大會堂方向走去,一眾抬著重型器材的記者大佬又怎會怠慢?剎那間人群一起狂衝,由於欄杆和花槽太多,為安全計,我當然沒有跟在一起。

其實大會堂門口早就被一眾警察包圍,大家連林鄭月娥的衫尾也看不到。追,也於事無補。

這一幕之後,碼頭內卻是另一個世界。有菲傭如常閒聊,有保育人仕繼續靜坐絕食,有市民把握最後機會在『皇后碼頭』招牌下拍照留念,有保育工作人員募捐和派傳單,更有人正常地在使用皇后碼頭──乘涼和下棋。

每次有這種事情發生,政府總會是那一招:先是判你們有罪(例如非法霸佔政府地方),然後貼出告示聲明清場限期,到最後,大隊人馬殺到,將和平示威的人士抬走。

警方高層還可即晚在電視上亮相:我們警方已經極度克制,使用『最低限度』的武力清場。

建議家長帶小朋友去看看垂死爭扎的皇后碼頭,很好的公民教育。



中環海濱的變遷‧1997 - 2007:



保衛皇后碼頭:http://www.fotop.net/ringo01/queenspier

20070721

攝影人必須是獨行俠

當然,不是所有玩攝影的人也是獨行俠,不然香港便沒有那麼多攝影(學)會了。

伍振榮的『攝影獨白』裡面提過,一班人的攝影活動,美其名是大家一起研究影藝,其實都不過是一些『聯誼活動』罷了。

我對這點絕對身同感受,而且由初學攝影開始到之後的幾年都曾經歷過。尤其在工聯會的歲月,在外影的日子,幾部大旅遊巴士一同出發,到新界的拍攝景點『苦練』影技。那種人頭湧湧的盛況,仿佛眼前就是香港五六十年代攝影的黃金歲月。

我不是一個很 social 的人,所以到場後,都會聆聽導師的指導,然後開始拍攝。最初是他叫我們拍什麼便拍什麼。後來自己進步了,拍完『功課』後,便獨個兒走開,找些花草樹木來拍。

當中總會有些人做別的東西,例如三五成群閒聊,情侶拍拖,結識異性等等。

但最令我反感的,莫過於一幕幕『晒器材』的場面。

同學中總會有些帶著昂貴而先進器材的達官貴人,在我身邊走過,有時他們不是真的要拍,只是『晒晒』他們的 Leica 或 Nikon F4,F5 而已。

更甚者,三五知己圍在一起,先是一人高談闊論,大談自己的器材有多先進,過片(即連環快拍時每秒可以過幾多張底片,那時還是菲林時代)有多快多快,鏡頭光圈有幾大幾大等等。然後通常是有幾個人附和的笑聲,當中可能還夾雜著羨慕的眼神。

之後會愈吹愈遠,又大談自己的經歷,或者在哪裡見過更強更大的器材等等。

最初聽在耳裡,當攝影界的新聞來理解一下,增廣見識,倒也沒什麼。但久而久之聽得多了,開始有些反感。

攝影是門藝術,或者低檔一點來說,是門手藝。所以,和『技術』的關係一定較『器材』為密切。每次在拍攝的景點聽到一大班人不思進取地大談自己收藏器材之道,如數家珍,總會想:為什麼不談談『慢快門閃燈同步』、『什麼叫倒逆率失效』、『如何可以達到超焦距』、『攝影家的 f16 定律』、『何時需要使用中灰漸變濾光鏡』......等等,一大堆的技術問題?

今日在坊間買到的所謂數碼攝影攻略書,翻開一看,裡面介紹的一大部份數碼攝影的技術問題,其實都是上述那些。可見縱使時代不同,器材相異,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其實還是那一大堆老問題。所不同者,多了個後期的 PS CS3 而已。

當然,你又會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那請留意,你要『學』攝影的話,任何一部最基本的,可更換鏡頭的單鏡反光相機,那怕只有光圈快門,已自足用。

『這張相裡面的眼睛夠 sharp 吧?當然還未夠。但如果拍攝人像,永遠也只講求張相是否夠 sharp,那我看大可不必再學攝影了,只需有錢買昂貴器材,便張張是佳作,人人變大師! 』


可見這個群體的學習階段,有很多誘惑(即毒害你去買新器材的人),更有不少剝奪你學習時間的東西。這不僅是指 official 的攝影班活動,就連三五知己出來拍風景,影 model,也都不可避免淪為『聯誼俱樂部』。數碼攝影年代,除了晒攝影器材,還可以晒記憶卡,晒 MP4 Player,晒手提電腦!

至於模特兒拍攝,那怕只是五、六個攝影師,但由於面形、光線和姿勢的問題,『好位』通常只有一兩個,除了要排隊拍攝之外(如果秩序真的如此良好的話),還要看你夠不夠『惡』和『狠』。

事緣有些影友很奇怪,對於如何教 model 擺 pose,在哪個位置拍攝,有什麼 idea 等等,全無頭緒,就是不停在等運到。每當你有 idea ,剛剛指導完 model 應如何擺姿勢,而自己舉起相機開始構圖拍攝時,那群等運到的人便一擁而上,搶拍!

當然他們有自己的美學觀念,構圖亦各施各法,這個我不願置評。但可否對提出這個 idea 的人尊重一點,讓他來先拍?

更『攞命』的,是當原創人(在這個案中是我自己)真的要按下快門時,忽然有另一個人走過來,大聲問道:『Ringo 你影完未?』意即他要帶 model 到另一個位置了。

香港攝影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不無道理。如此未經心思熟慮便猛按快門狂拍,除了製造更多垃圾影像外,我再看不出有什麼好的 side effect 了。

如果他們這些快鎗手是拍 jpeg,那還可以。如果用 raw file (每張十幾 MB),那我要恭喜他們了。曾經在一個人像攝影班的外影活動裡,見過有一位同學用四、五張的連還快拍設定,每次按快門時,大家就會聽到機關槍式的『啪啪啪啪啪!』如果將他的攝影作品用每秒廿四格來播放,真可以變成一套電影!

記憶卡和電腦硬碟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真的可以賤價到如此地步,你都咪話唔驚!

我在此強烈建議:所有稍為有丁點兒上進心的攝影人,『聯誼活動』,可免則免。尤其是那些電腦相機電玩展裡拍攝 IT 女郎、車展女郎、cosplay、室內冷氣開放永遠用世界光打燈的女像攝影活動 ...... 等等。我敢保證,以上這些活動,任你再參加多十年,你的影技也不會有絲毫進步!

攝影是要思考的,攝影人,還是做獨行俠好!

20070709

緣起微積分

翻查著名的科學家或者學者的生平,總會發覺每個人跟數學都有一段緣,和微積分也很早便有不解的緣份。

愛因斯坦自嘲數學不濟,但他在德國唸書時,成績表上數學和物理都拿了 6 分,6 分是滿分!

牛頓和數學家 Leibnitz 更不用說,他們自己就發明了微積分。

現代電腦之父馮紐曼 (John von Neuman, 1903 - 1957),8 歲已懂微積分,6歲時,就能心算 8 位除數,23 歲取得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家費曼(Richard Feynman, 1918 - 1988),自小已是科學頑童。15 歲就已掌握了微積分的應用。13 歲時,在圖書館借了一本微積分的書自學,還訛稱替自己父親借閱。

不過,這些例子都比較極端。作為一個普通人,我還是到高中才認識這樣奇妙的東西。

話說中學時代,學校分了數學和『附加數學』兩科。附加數學專教一些比較高深的數學方法,例如:複數 (complex number)、二次曲線 (conic section)、極限 (limit) 和微積分等等。但並非每個同學也有機會學習的,自己未開竅,資質也欠佳,便注定機會落空。

已升到中四,附加數沒有自己份兒,作為理科生,很不是味道。當時有個想法:連 science 和 engineering 的基本裝備,自己也沒有,往後到了預科和大學時,怎麼辦?

決定自修。那年,已經 16 歲。

當時最流行的附加數教科書,是一本叫『Text on Additional Mathematics』的書。大約 A5 大小,厚厚的一大本,典型的教科書,枯燥兼乏味。

找來這本書,讀了一段日子,微積分的部分已開始有點眉目,但它和其他數學分枝的關係,仍是一頭霧水。雖然開始懂得做書裡面的習題,但香港出版的為考試而寫的教科書實在悶得透頂,所謂『淡出個鳥來』。

當年是中四,教數學的老師已換了人,再不是中三那一個。這個老師姓何,我們都 nickname 他做『何佬』。

『何佬』的造型,有點似一個高瘦的中年低級公務員,樸實的裇衫西褲和白襪,冬天會加件外套。印象中,那條西褲是有點『吊』腳的。

他其實是百份百的好人,幾乎你問他的,都傾囊相授。但因為中學生一般都很惡教,所以有時他會扮『寸』,對那些自以為是又說話多多的同學,揶揄一番。但有時又因為和學生玩得太投契,以致被人整了也懵然不知。有次水運會,在觀眾席上,親眼目睹有人在他背脊上貼了『徵婚』兩個大字!

何佬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示範之作,是有次數學堂時,他站在黑板前講書。題目是一條幾何問題,都是證明這個角等於那個角,最後要計出一個角或一條邊等於多少等等。

正當他要導出最後那幾行演算時,黑板上已盡是些三角函數的組合:

但馬上他便可以寫下去:

坐前排看得清楚的,早已紛紛『嘩嘩』聲。就連數學成績較好的,也不禁露出佩服的表情。究竟他是如何做到的?

為釋大家的疑慮,何佬忙說道:『唔係唔係 ...... 嗱,只要大家也記著這兩個三角型便成了。』隨即在黑板上劃了幾筆:


就這樣,sin、cos 和 tan 30、45 及 60 度便一目了然。

這次之後,我發現兩件事:

1) 他有一些比較 advance 的祕技沒有教我們;

2) 他肯定可以把 10 以內所有整數的平方根也倒背如流,而且準確到小數點後 3 個位。

記得那年的暑假,我在外公外婆家中渡過。暑假之後,我也把 10 以內的平方根背熟了,是小數點後 9 個位。

有一次,何佬知道我們想自學微積分,對我們說:『你們放學後到水街吧,那裡有間書光鋪(按:即書店),有本叫 Teach Yourself Calculus,10 蚊有找。』

我想:『不用 10 元便有一本很好的微積分書?不會吧。』

放學後,我真的跑到那間『書光鋪』去,一問之下,老闆立即拿了那本『Teach Yourself Calculus』出來給我,盛為港幣 $8.9。


$8.9 一本數學書,全新,輕飄飄的。

回家把書翻開來一看,作者 P. Abbott,英國印刷,第一版竟是 1940 年。那是德軍打英國的二戰時代。這本書肯定是戰爭時期克難中的產物。再看目錄,裡面有函數、極限、微商、三角函數的微分等等比較基本的東西。再下去是指數函數、雙曲函數、標準積分、定積分、面積、體積和曲線的計算等等。但最令我驚喜的是最尾幾章還包括了積分在力學上的應用、偏微分,泰勒級數 (Taylor Series),還有到預科才學到的微分方程式。

再翻開內文,淺易的英文,排版也尚算令人舒服。整體的感覺,是這本書不會因為一個問題或概念太顯淺而輕輕帶過。它會帶你由最最基本開始,很 fundamental 的東西,直到你明白那個技巧是怎麼一回事為止。沒有浮誇的評述,亦不會事事故作神秘。不會沉悶,是趣味之作。

非常好的入門書。

到今天,我還保留著這本 Calculus 的入門書,雖然已經讀懂了裡面的東西,但偶爾也會拿來翻一翻,回味一下裡面的想法和邏輯。

記得有一次,我打電話問何佬,如果要對 e 函數求微分,但要用 first principle,應該怎麼辦。他在電話裡想了一想,隨即便由頭到尾演繹一次給我聽。

不論你何時問他,他總會有個答案。